为什么VR需要“寒冬”?

vr2Vr2 2016-11-17 736 0

平台发展趋势

VR行业火一年多了,比起年初火爆的投融资活动,现在的厂商正在经历着融资难、裁员甚至倒闭,而资本也开始抓紧口袋,似乎“寒冬”如期而至。但产业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?以下文字,没有调侃,没有批评,也没有黑某公司,只为说出一些冷酷但又必须面对的事实。

华为VR头显

华为真的在研发VR技术吗?

最近关于手机巨头、技术强厂华为在VR领域的新闻不少。毕竟,基于其在技术上的研发能力和深厚积累,大家对华为还是有着蛮高的期待,除了希望其能在智能手机领域有所突破外,在火了一年多的VR领域,被誉为“下一代计算平台”上,人们更是希望其有所技术的突破。

11月4日,华为在德国发布Mate 9系列手机,宣布支持谷歌Daydream系统。随后,有相关媒体按照谷歌发布的Daydream-ready手机的标准推测Mate 9手机不适合Daydream系统。但最后谷歌VR负责人Clay Bavor确认,“Mate 9 Pro为一款Daydream-ready手机”。11月14日,华为在上海发布国行版Mate9系列手机及新款VR头显。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中,华为副总裁余承东只花1分钟轻描淡写地介绍了后者,具体规格没有透露,重点是适配Mate 9系列手机。

当日,在百度搜索华为VR官网,页面自动跳到了暴风魔镜天猫旗舰店页面。在经历了媒体如潮水般曝光暴风大范围裁员、批判暴风完全是走“产品路线”,伤害了一大批种子用户后,看到暴风魔镜居然和华为走在一起了,你首先会想到什么?

“华为VR与暴风魔镜合作,只是作为手机配件,目的是拉动疲软的手机市场。在华为眼中,VR技术距离成熟还很久,现在只是顺应市场需求随意推出相关产品罢了,”这是VR兔的第一猜想,当然并没有得到华为相关方面的证实。

那么,华为和暴风是怎么就走在一起了呢?这还得从另一场手机发布会说起。4月15日,依然是上海,华为P9系列手机发布会。除了这款新手机,华为还推出了旗下首款VR头显“HUAWEI VR”,宣布正式进军虚拟现实领域。

次日,也就是4月16日,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在2016中国VR/AR产业峰会上发表演讲时坦承,华为VR是暴风魔镜与华为在VR内容和软件方面深度合作的产品,暴风魔镜为华为VR提供手机APP和海量内容,此外,头显的360度视觉声场同步技术来自暴风魔镜。写到这里,相信很多读者该明白华为和暴风的关系了,也该明白为何打开华为VR官网,跳出的是暴风魔镜,而关于VR兔上面的预测也不是空穴来风、毫无根据。

那么,首款华为首款VR头显体验如何呢?国外科技媒体Techradar给出如下评价:

“HUAWEI VR眼镜采用类似三星Gear VR的设计,但与Gear VR却有着根本上区别,画质方面还不是很完美,因为华为智能手机采用1080p分辨率,远低于三星Galaxy S7系列或Galaxy Note 5的2K分辨率,内容上只是承诺会有大量电影、图片和游戏,有待观察。如果要让 HUAWEI VR 提升实力,估计就要等待 P10 或者其他更高分辨率的手机出现了。”

据了解,华为后面并没有公布“HUAWEI VR”的具体上市时间和售价,说明现在用户体验到的均为原型工程机,各方面还在改善和研发。

从4月到11月,经过差不多7个月时间,但在Mate 9发布会上,余承东只花1分钟快速、简单介绍新款VR头显,草草了事,只能说明一个问题:首款VR头显还没有获得技术上的巨大突破,但迫于市场的某些需求,只能推出一款正式的头显。

无论你承认不承认,在移动VR领域,三星和Oculus合作研发的Gear VR依然是体验最好的设备,属于标杆产品。从硬件配置、内容丰富度以及用户体验,Gear VR都还处于老大哥的地位,而其他移动端硬件还远远达不到VR该有的体验。但由于Gear VR必须适配三星高端手机,因此又成为了阻碍其进军大众市场的道路。Oculus移动部门副总裁Max Cohen在最近接受采访时也表示,如何让数以亿计的用户获得VR头显才是关键。

阿里巴巴Buy+

阿里Buy+闪亮登场 然并没有火花四射

继续看大厂,除了华为,最近最出风头的当数阿里巴巴。在双十一推出Buy+,可谓风光无限。用户打开淘宝界面,就可以在虚拟的国美商场购物。但在双11后的第一天,这项应用就草草结束了。

当然,Buy+最大的作用是启蒙用户了解VR,但就技术而言,并没有展现VR该有的交互和故事性,视频中的可操作演示商品基本上就是初级CG。

Buy+项目技术负责人袁岳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双十一活动只是一次试水,要在消费者端真正普及VR购物,VR内容生产是关键,首先要解决如何低效将数以亿计的商品3D建模;其次是网络宽带、显示设备分辨率以及电池等因素都需要改善,这需要大环境共同来推进。

负责京东实验室研究以及京东在VR/AR购物技术支持的翁志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,3D建模和VR硬件普及是阻碍VR购物的最大障碍。高质量的物品建模,不仅需要还原了物品的立体效果,还要尽可能回复商品原本的材质,甚至根据不同布料反射出的光亮。

因此,总的来看,阿里的Buy+购物只能算一次营销活动,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未来购物场景的想象。距离普通消费者像使用手机APP一样顺利完成购物、支付等购物闭环,可能还需要5-10年时间。

从阿里巴巴的动作来看,除了投资AR公司Magic Leap之外,最大的布局就是成立GM实验室研发虚拟购物。就VR购物的展示,AMD VR计算平台与方案总监楚含进给出的评价是:没有可圈可点之处,没有体现VR所具有的可见即可信的特点,只是国内VR行业没有什么新闻,只好拿它做头条。

谷歌Daydream

谷歌套路越来越深 Daydream可望不可即

再来谈谈被寄予很大希望的谷歌Daydream系统。谷歌在VR领域的野心明显是将Daydream变成一个Android系统标准的VR平台,未来会有数不尽的手机厂商兼容该平台。也就是说,谷歌注重的是底层系统。

可Daydream能够承受起“VR基础平台”这个重任吗?从目前来看,答案毫无疑问:不能!关于这一点,谷歌VR负责人Clay Bavor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:

“谷歌已经发货的首款Dadydream View头显只是做给合作伙伴的‘范例’,仅仅是谷歌在VR研发上一小步,现在VR还处于初期,还有99.9%的事要去做。”

那么,Daydream View这个范例到底效果如何呢?国外VR垂直媒体uploadvr记者上手后给出了如下评价:

“我发现Daydream View有许多光线上的问题,我只有尽可能把这款头显向上移动才能让画面看起来正常。所以在运行的过程中我也一直有不舒适感。......每当我打开应用,手柄的虚拟显示总是会延迟。我现在不再认为这款头显可以赢过Gear VR。”

美国知名科技媒体Business Insider给出的评价是:

“Daydream是谷歌VR野心的良好开端,但仍然不适合面向大众;Daydream还是感觉处于试验概念阶段,而非完全开发的产品。因此谷歌仍然任重道远。”

因此,当大家对谷歌发售Daydream View头显后,大声欢呼“VR行业即将爆发”时,VR兔只想泼一盆冰冷冷的水:请透过现象看本质!早着呢,还需要5-10年!

为什么VR兔自信满满的这么说呢?除了用户体验和媒体的测评反馈外(当然这只是现象),阻碍Daydream头显普及的原因有哪些(这是本质)?关于这一点,我们需要先明白谷歌最近公布的适配Daydream平台的手机标准:

  • ·CPU必须具备至少两个物理核心;
  • ·必须支持持续性能模式,这是 Android N 的新特性;
  • ·屏幕的分辨率必须不低于 1080p,强烈建议采用 Quad HD(1440p)或更高分辨率的屏幕;
  • ·屏幕尺寸必须在 4.7 英寸到 6 英寸之间;
  • ·设备在VR模式下刷新率必须达到60Hz;
  • ·设备显示屏延迟灰到灰、白到黑和黑到白的切换时间必须小于或等于3ms;
  • ·屏幕必须支持低持久性模式,持久性 ≤ 5毫秒。

可以说,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 Android 手机都不满足这个高标准,符合要求的手机只有谷歌发布的两款 Pixel 手机,以及华为Mate 9 Pro。能够满足要求的手机在未来也不会太多,因为能够达到标准中提到的屏幕延迟性和持久性只有 OLED 屏幕,但这种屏幕的产能并不高。根据研究机构 TrendForce 的预计,2017 年全球的 OLED 显示面板会出现严重短缺,主要厂商三星的生产量仅够供应苹果一家。

因此,可以说谷歌Daydream系统“坑”了一大批手机厂商,而距离Daydream View头显的普及也不是一两年可以达到的。谷歌所说的开放“Daydream”平台,似乎只是说说而已,并不能短时间兑现,况且这个系统的研发才完成“0.1%”,即使开放了,不完美的体验,用户依然不会接受,大众市场也只能观望。

“寒冬论”会冻死多少企业?

技术进展缓慢 “寒冬论”如期而至

华为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代表了中国科技巨头对VR行业发展的一种态度,总体来说比较谨慎,并没有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财力,技术上也没有特别深的累积。

楚含进曾表示,总体来看,国内的BAT在VR领域并没有像国外大厂一样专心做技术研发,只是形式上的简单布局,与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。

专注于天使轮和A轮投资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精准资本CEO Ryan Wan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,美国在AR/VR具有领先的技术,中国只是在资本和市场上占据巨大优势。

中国只是在等待,等待开源、等待开放。中国巨大的移动VR市场对谷歌的Daydream系统寄予了很大希望,但谷歌的“套路”似乎越来越深,Daydream系统对Ready手机要求极其严格、支持的内容却极度匮乏、体验并不完美,而且等待标准的降低似乎需要更多核心技术的研发,需要时间和耐心。

在PC端VR市场,HTC和Oculus虽然可以提供较好的体验,但由于价格昂贵,依然只能存在于B端市场。调查公司SuperData Research最新报告指出,到2016年底,Oculus Rift预计销售达到35.5万台,而HTC Vive销量达到42万台。这一数量足以说明VR还远处初级阶段,距离走向大众市场还需要漫长的时间。

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,虚拟现实行业被炒得火热火热,但“热量过多,就会膨胀”,因此来一阵猛烈的“寒冬”又何尝不是好事呢?至少可以让让越来的越多的VR从业者清醒一下,反思一下事实,然后静下心来做技术研发,解决产品中出现的种种痛点,也让资本谨慎起来,把资本真正投给认真做技术的企业。

达尔文在生物学中提出的“强者生存”的结论依然适合于商业竞争,“寒冬”冻死一批弱者,净化一下市场,反倒可以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。至于业界常常挂在嘴边的“产业爆发”,VR兔倒觉得“欲速则不达”,还是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慢慢等待吧。5年或者10年,只要你对VR还有信心,时间越久,技术累积的沉淀的越多,最终的产品所展现出的价值也会越大,这是一定的。
 

猜你也喜欢:

点赞 0 收藏 0
国内最大的 Vision Pro 内容平台 - 创造家

评论 (0)